close

 

抵擋百年.jpg

頂角潭

頂角潭位於豐原區角潭路,承接定便流入本圳的水,並將葫蘆墩圳的水分成上埤與下埤,上埤將流至豐原市區,接著流到潭子區,下埤流到軟埤溪,接到葫蘆墩公園再至大湳(下埤為張達京獨資建造)。

頂角潭水門.png上埤.png

下埤.png頂角潭.jpg

頂角潭為葫蘆墩圳的第二制水門,是固守豐原的最後一道防線,當洪水來襲、溪水暴漲時,第二制水門便會關起阻擋流至上埤(豐原市區)的水路,並將多餘的洪水分洪至下埤(軟埤仔溪),避免洪水流入豐原市區淹入豐原市區造成嚴重的人財損壞。也因為有了頂角潭制水門,除了1959年8月7日的八七水災之外,豐原將近三百年的時間沒有出現重大淹水災情。

在頂角潭的水流量非常豐沛,沿岸也種植柳樹,垂楊輕輕撫著水面,製造出一種浪漫的水岸花都。

頂角潭風景.png

角潭路散步道.png

角潭路魚梯.png

在頂角潭流域因為水流清澈,許多婦人便會將溪水引到水堀,利用葫蘆墩圳的水來洗衣服,這些洗衣服的場所在古時也被當成八卦傳播的場所,關於村莊、里的流言蜚語在這裡都會被仔細地討論一番。

角潭洗衫窟.png

水上土地公

沿著上埤往下走,便會到達另一分水嶺-水上土地公(大鴛鴦汴),在土地公廟前可以看到一三角形突出物江水分流,這突出物為日治時期所建,後方長條狀的分水道為後來水利局再建。葫蘆墩圳上埤的水將在此分為東汴幹線與西汴幹線,沿著東汴會到達豐原市區,沿著西汴則會到達岸裡國小,再通至大雅。

大鴛鴦汴.png鴛鴦分水嶺.png

根據文史工作者的口述,在大溝(頂角潭)裡玩是許多老豐原人的回憶,但是大溝的水深又急,溪底的土壤為黑濘,可說是非常危險,所以只要擅自跑到大溝玩回家後一定是竹筍炒肉絲伺候,而土地公前的分水道只要水量變多淹過分水嶺,再搭配著夕陽整片灑落於河面,是他們最美好的回憶,可惜這副景象現已不復存在。據說土地公廟的成立是於日治時期,當時工人要修築西汴幹線時撿到了一尊土地公像,暫時將祂供奉於圳寮庄的出入口,之後工程順利完成,工人為了感謝土地公的保佑,因此在大鴛鴦汴建立角潭福德祠,這座土地公廟坐落於兩水道中央,並且廟的面向剛好與水流相反,在風水上象徵著聚寶盆,當地人也稱為「水上土地公廟」。

水上土地公.png

 

 

 

 

 

 

 

 

 

arrow
arrow

    用心柑仔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