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70762504.jpg

 

在探訪葫蘆墩圳之前,由於葫蘆墩圳曾有四次更改進水口的位置,在前面幾篇文章其實也都有提到,我們一起來複習葫蘆墩圳進水口的替換,才能在探訪葫蘆墩圳更順暢喔!

 

最初的進水口

首先在清領時期,由張達京與六館業戶共同開鑿的地洞,位於埤頭大甲溪南岸懸壁,由此引進溪水。

 

第一次更改進水口

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認為舊有的地洞整修不易,因此將入水口改移至山線縱貫鐵路就花樑鋼橋下,設堰堤攔水引入大甲溪溪水。同時將葫蘆墩圳、八寶圳、王田圳命名為「豐原水利合」。而舊有的進水口(六館業戶所修築)修改為攔水鐵門現代化設施。

 

第二次更改進水口

光復民國之後,民國66年石岡水壩修築完成,因為由石岡水壩統一引水,增加水的利用度,因此重新調整進水口路線,於食水嵙溪興建取水口,由南幹渠線整合八寶圳,再導入葫蘆墩本圳系統。此時因為新調整的路線,位於花樑鋼橋下的日治時期進水口便荒廢不再使用。

 

第三次更改進水口

民國88年發生921大地震導致石岡水壩損壞,南幹渠線的山壁崩落直接影響葫蘆墩圳的取水,由於葫蘆墩圳缺水將會導致大台中地區的民生用水缺乏,當時總統李登輝先生下達緊急命令修復位於花樑鋼橋下日治時期的進水口直接從大甲溪取水,才得以解決缺水的窘境。

進水口.png

 

第四次更改進水口

石岡水壩因地震損壞的部分、南幹渠線都修補好之後,為了使水資源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將進水口恢復為八寶圳系統的南幹渠線取水,再流入葫蘆墩圳本圳。日治時期的進水口再次荒廢,現在依舊矗立在花樑鋼橋下。

萬定汴

現在我們知道流入葫蘆墩圳的水是從南幹渠線而來,南幹渠線流經的下個葫蘆墩圳的水利設施為「萬定汴」,在此處分成兩條水路,一為流入葫蘆墩本圳、一為流入下溪洲,而萬定汴便是扮演分水的角色。

萬定汴.png口琴橋.png

在萬定汴有一個當地廣為人傳的故事:

在清領時期台中盆地分為「東上堡」和「西上堡」,當時水資源非常珍貴,在乾隆二十七年時彰化知縣(當時台中地區屬於彰化)設立「水圳杜訟碑」來解決東堡和西堡之間對水資源的爭執,但是每當到了旱季,兩地的居民還是會因為水資源的搶奪而生紛爭,直到乾隆三十三年四月,東上堡將大甲溪葫蘆墩圳的水斷流,導致西上堡沒有水能夠灌溉,因此西上堡的居民前來萬定汴進行抗爭與拆除,在這爭執的過程當中,西上堡有3人死亡,所以當地居民將此地稱為「人命水」。

彰化知縣為此於乾隆三十四年立了「分爭水利示禁碑」嚴禁東西堡爭奪大甲溪水源,並於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東堡必須讓出十分之三的水給西堡用,此地遂也有「三分水」的名號。

註:

東堡:豐原、神岡、石岡、東勢、潭子、苗栗卓蘭、西屯

西堡:今台中海線

下溪洲.pn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用心柑仔店 的頭像
    用心柑仔店

    用心柑仔店

    用心柑仔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