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71647237.jpg

平埔族

相信大家對「平埔族」這個名字不陌生,從國小至高中的歷史課本中一定都會提到,但卻沒有深入瞭解平埔族是什麼樣的族群?居住在什麼地方?當時的我們只知道平埔族已經漢化,認為平埔族快消失了,其實事實不然,現今有多更多的學者與平埔後裔投入平埔族群的研究,希望大家不要忽略這段遺失的歷史。

「平埔族」為居住在臺灣平地的「原住民族」,與現在臺灣的「原住民」關係密切,也與「南島語族」息息相關。根據臺灣的考古學,南部的蔦松文化、中部番仔園文化以及北部十三行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皆與平埔族有關,這些文化遺址正是位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換句話說平埔族在二、三千年前就生活在臺灣沿海地區了。

由於平埔族沒有文字紀錄,只能依靠耆老們的口述及口耳相傳,所以我們只能從較早有漢字的漢民族紀錄來窺探近代平埔族的歷史與生活。

明朝陳第《東番記》為對平埔族最早有漢字的描述,而「番」這個稱呼的由來是以漢人為中心,並以文化的有無來區分,「漢」為有文化,「番」則是沒有文化,因此明末清初的書籍當中有許多「土蕃」、「野番」、「社番」稱呼臺灣的原住民。

清朝郁永河《裨海遊記》、周鍾瑄《諸羅縣志》皆有描述中部平埔族在手臂上有刺青、大耳朵、有穿耳洞、皮膚白、面貌姣好,甚至在黃叔璥《臺海史槎錄》有詳細記載平埔族居處、飲食、衣飾、婚嫁、喪葬...等。

可惜的是最直接研究ㄧ族群歷史的就是「文字」,但每個文化發展文字的時間有先後順序,造成文字發展尚未完成的平埔族歷史只能依靠「外來的文明」來瞭解,所以會被片面的資訊所蒙蔽。當時平埔族雖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了,但漢人文化將臺灣視為化外之地而被當成是沒有文化的族群。

除了漢人的書籍、檔案之外,在日治時期時「伊能嘉矩」從事臺灣原住民調查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內容,以殖民者的角度來看漢人與原住民,雙方都是同住於臺灣島上,跳出漢人為主的文化優勢,以另一客觀的觀點來研究族群。

伊能嘉矩將平埔族分為:
1.習俗與語言完全漢化的平埔番
2.習俗已漢化,仍使用平埔語的平埔番
3.部分習俗仍保存,使用平埔語的平埔番

雖然每個文化都各自有不同的觀點,但還是要感謝前人紀錄了那麼多文獻供後人參考,使後代能一窺平埔族的生活型態。

接下來的有許多篇章會整理「中部平埔族」的歷史與故事,還在努力搜集資料當中,請大家拭目以待,如果對文章內容有疑問的朋友也歡迎來討論,我們一起學習🤓

 

arrow
arrow

    用心柑仔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