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的由來.jpg

《巴宰族的名稱由來》

📌巴宰族是居住於大安溪及大甲溪附近一帶的平埔族,主要活動範圍包括東勢、卓蘭、后里、豐原、神岡、潭子…等,巴宰族是生活在此區域的平埔族統稱,其下有許多社,包括岸裡社、麻薯舊社、葫蘆墩社、烏牛欄社、翁仔社、大湳社、阿里史社、樸仔籬社、西勢尾社等,由於社群的風俗民情以及語言的相同,所以在日人來台調查後,將這些社群統稱為「巴宰族」。

✏️巴宰族的「巴宰」是怎麼來的?因為巴宰族並沒有發展自己的文字,只能透過言語口耳相傳將史事記錄下來,所以當先人逝世之後,若沒有將自己所知口傳給後代,則巴宰的歷史便會消失。至今還尚未找到巴宰先人留下來的紀錄或是歷史能追溯「巴宰(Pazeh)」從何而來。

✏️在《平埔巴宰族滄桑史》一書中作者認為巴宰後裔流傳下來的巴宰語在語言當中算是精緻的語言,因此利用巴宰語來推測當時「巴宰(Pazeh)」是如何出現的❓

巴宰族的人生觀為尊敬大自然,以天地為父母,族人的名字皆取自樹木、青菜、水果、五穀,可見巴宰族崇敬自然的心,因此不難推想,巴宰(Pazeh)可能源自大自然的名字,那是大自然裡的什麼呢?

📜推論一:可能來自巴宰語裡的「糯米(Pazay)」,由於巴宰語的糯米與巴宰母音相似,所以推測由糯米發展而來,以糯米來命名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糯米可說是原住民族不可或缺且珍貴的民生作物,可能巴宰先人想比喻自己好比是人類當中的糯米那樣珍貴。也有可能祖先自我期許成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的糯米,平時與各族和平相處,遇到危難、天災時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出手相助。

📜推論二:可能來自巴宰語裡的「荊(Pazan)」,此語也和巴宰母音相似,但是「荊」是所有人害怕的植物,當時台灣遍地荒野,且原住民常常穿越山林,赤足裸露於土地,一不小心就會被荊棘刺上,就算再強壯的身軀也難以承受此般劇痛,所以作者照正常邏輯推測先人以此音譯為族名的原因想提醒後代本族不應該成為各族群的荊,因此使用「荊(Pazan)」來自我警惕。

📚由於巴宰族並無本身的文字記錄歷代祖先的事蹟,也無相關書籍的保存,之後的《岸裡大社文書》也難以一窺更早以前先民生活樣貌,許多故事僅只依靠先人的口述、語言流傳下來,有些若是不加以考證可能淪為三人成虎的故事。此兩種說法乃平埔族後裔依據巴宰語所做出的推論,並不是祖先真的以此緣由來做為族名,真正的命名方式我們不得而知,但卻留給後世無限的想像。🎊

#豐原 #在地歷史 #歷史筆記 #平埔族 #巴宰族 #巴宰由來 #不能被遺忘的歷史 #用心工作室 #用心柑仔店 #green_lifenow #fengyuan #taichung

arrow
arrow

    用心柑仔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