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平埔族》
👩🏫我們在學校得知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平埔族與高山族,在歷代統治者的分類下,這兩族的分界並不算是民族、血緣的科學根據,而是各族的「生活領域」和「漢化程度」不同而產生的分別化發展。🏫
🕵🏻♀️依學術上的分類可將臺灣的平埔族群大致分為噶瑪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安雅(Hoanya)、西拉雅(Siraya)、水沙連(Sao)。特別的是「噶哈巫族(Kahabu)」從巴宰族中分離出來。
📜臺灣中部平埔族的分布北至大安溪,南至濁水溪,東至麓山丘陵帶,西至臺灣海峽,在考古上的分類以「番仔園文化」為主要代表,番仔園文化遺址主要活動區域為大肚山台地西側、台中盆地、八卦台地、苗栗縣南部的海岸丘陵。
此區主要分布的平埔族分別有「巴宰族」、「拍瀑拉族」、「巴布薩族」、「道卡斯族」、「洪安雅族」、還有從巴宰族中分離出來的「噶哈巫族」。
🌳巴宰族:
阿里史社、烏牛欄社、岸裡九社(麻薯屯舊社、岸南社、岸東社、岸西社、西勢尾社、麻裡蘭社、葫蘆墩社、崎仔社、翁仔社)。
🌳噶哈巫族:
樸仔籬五社(水底寮社、山頂社、大湳社、大馬僯社、社寮角社)。
🌳拍瀑拉族:
大肚社、水裡社、沙轆社、牛罵社。
🌳洪安雅族:
哆囉國社、諸羅山社、他里霧社、斗六門社、猫兒干社、大武郡社、北投社、南投社、猫羅社、打猫社、南社、大突社、萬斗六社。
🌳巴布薩族:
東螺社、二林社、阿束社、猫霧捒社、馬芝遴社、眉裡社、半線社、柴仔坑社、西螺社。
🌳道卡斯族:
崩山八社、後壠五社、竹塹社。
#豐原 #在地歷史 #中部平埔族 #巴宰 #拍瀑拉 #噶哈巫 #洪安雅 #巴布薩 #道卡斯 #用心工作室 #用心柑仔店 #green_lifenow #不能被遺忘的歷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