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
清光緒二十年(1894)發生甲午戰爭,清廷戰敗,隔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等地,台灣開始由日本帝國統治。日本人對於農業發展非常重視,因此執行大規模農田水利的檢視與擴展。
明治三十四年(1901)頒部「公共埤圳規則」,換句話說就是有關公眾利益的埤圳將指定為公共埤圳,賦予公共埤圳的公正性,由政府監督,避免私人利益等弊端。隔年,明治三十五年,根據「公共埤圳規則」將葫蘆墩圳、八堡圳、王田圳三圳歸為公有埤圳。
之後為求農田水利設施的統一管理,於大正十三年(1924)將葫蘆墩圳、八堡圳、王田圳三圳合併為「豐原水利組合」,到了昭和十四年(1939)改稱為「豐榮水利組合」。
豐榮水利之碑 |
話說清代的張達京與六館業戶在開鑿葫蘆墩圳引水道時,入水口為岩壁組成,因此日治時期整修時發現岩壁會造成水圳的淤積,導致疏濬不便,因此於豐榮水利碑旁以鋼筋混凝土構成新的制水門。
而這條引水道在昭和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間(1950-1951)因損壞坍塌而荒廢,於是便在現今花樑鋼橋(后豐鐵馬道)下構築新的水門引水。
光復民國時代
民國66年(1977)位於石岡的石岡水壩完工,因此改變水路,將石岡水壩的水源結合八堡圳系統,流經南幹渠線,再分水進入葫蘆墩圳本圳系統。而位於花樑鋼橋下的葫蘆墩圳進水口已荒廢不使用。
南幹渠線 |
民國88年(1999)發生921大地震,除了石岡水壩兩道閘門損壞,需藉由南幹渠線流入葫蘆墩圳的水也因南幹渠線旁山壁崩落,導致水資源的傳遞受阻,頓時葫蘆墩圳面臨缺水的窘境,由於葫蘆墩圳的水源受阻會直接影響整個大台中地區的水資源,因此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先生下達緊急命令修復日治時期花樑鋼橋下的進水口,直接從大甲溪引水,取代了南幹渠線的供水,直到南幹渠線修復之後才停止使用花樑鋼橋下的進水口。因此現在看到的花樑鋼橋下的進水口雜草叢生,埤圳上刻有民國89年葫蘆墩圳進水口,並已停止使用。
民國89年修復之日治時期舊進水口 | 舊進水口旁的花樑鋼橋 |
照片多為自己拍攝,如有取用請先告知取得同意,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