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70639619.jpg

張達京生平

張達京,字振萬,號東齋,生於康熙二十九年,廣東潮州大埔縣客家人。

 

張達京年輕時曾經商於鄉里,康熙五十年(1711)時二十二歲時隻身渡海來臺,從現今的鹿港登陸,來臺初期定居於半線快官(今彰化)、彰化平原一帶,經營農具製作且累積了許多資本及田地。

 

康熙五十五年(1716)張達京開始開墾事業並由彰化進入南屯,後來至大甲溪北岸(台中市后里區)與岸裡社的舊社人有交易活動,也因為交易的進行認識了岸裡大社的土官「阿莫」,當時平埔族正飽受疫癘之苦,張達京因有中草藥的知識,以草藥為社民治病,土官阿莫便將女兒許配給張達京,其他岸裡社民也與他結親,所以張達京在台灣總共有六房妻子,被後人稱為「平埔駙馬爺」、「番駙馬」。

擔任岸裡社第一任通事

雍正元年(1723)清廷為解決原住民與漢人的衝突,將張達京拔擢為岸裡大社的第一任「理番通事」負責當地事宜及教導耕作。因張達京為官方通事,又為平埔族駙馬,處事八面玲瓏、精明能幹,很快就取得社民的信任。

 

備註:昔日大甲溪流域之平埔族以岸裡社勢力最大,故又稱岸裡大社。岸裡下轄九社:岸東社、岸西社、岸南社、葫蘆墩社、西勢尾社、蔴裡蘭社、翁仔社、蔴薯社。(陳炎正1989)

 

雍正九年(1731)十二月,大甲西社連結樸仔籬社(東勢、新社、石岡、朴子里)、牛罵(清水)、沙轆(沙鹿)等八社作亂,張達京和第三任總土官潘敦仔協助清廷平亂,因而得到彰屬捒東堡(大甲溪葫蘆墩圳流域)規劃給岸裡社開墾。

平埔族生活空間遽減

雍正十一年(1733)三月,張達京與土官潘敦仔訂立割地換水合約,平埔族的土地從這時開始流失,之後張達京邀「六館業戶」來臺開鑿埤圳(貓霧捒上圳,今葫蘆墩圳上埤),因開鑿水圳、割地換水合約使張氏得到許多土地,張達京成為中台灣的首富,地方人士便以「張百萬」稱呼之。

 

因張達京及其後代家族在大台中長年的經營,使平埔族的生活空間急遽縮減,造成日後八則海族集體遷往宜蘭羅東、南投埔里、苗里線三義鄉鯉魚潭。

張達京晚年

乾隆十五年(1750)起,因張達京的財富、土地、地方勢力的膨脹遭到地方官員的忌諱,以侵占番產的罪名將張達京通事一職拔除,並遣送回廣東潮州大埔縣,時年張達京已72歲。最後於乾隆三十八年逝世,享壽84歲。

後人為紀念開拓先賢,特別在神岡區社口萬興宮崇奉「皇恩特授公加副府張公達京長興祿位」。

 

參考書籍

楊宏祥《圳水慢慢-葫蘆墩圳探源》

國家圖書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

《翁仔社「萬選居暨葫蘆墩圳入水口週邊歷史建築」調查研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用心柑仔店 的頭像
    用心柑仔店

    用心柑仔店

    用心柑仔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